忙忙碌碌中匆匆过眼我的 2023 年

Category 在路上

弹指一挥间,2023 年已经接近尾声了。在 2023 年元旦的时候,我发了一条微博,大意是祝世界和平。事与愿违,今年是不太平的一年,大大小小的战事在世界各地又起。

n

2023 年元旦发的微博

在大家谈论「这是未来最好一年」的氛围里回望这一年,令人最值得庆幸的是新冠肺炎这场「战争」结束了。路口的活动板房上垂挂着两条渐褪色的条幅,标识着这里曾经是核酸检测亭。透过路旁小区的铁栅栏门,在宣传黑板上,依稀还能看到写有「外地返乡人员」一类字样的告示。这些痕迹依约记述着没有过去很久却已经渐行渐远的「疫情时代」,3 年的疫情草草地画上了一个句号。

「疫情时代」重塑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或许有了常备药物的习惯,或者把戴口罩作为了稀松平常的事,又或是学会了一个人独处很长时间。这不能说不是在一次次的惶恐、担忧、焦虑之中的额外收获。

新冠的馀波不仅仅在生活习惯上显现,同样也冲击着每个人的生活。今年很明显地就能感受到,经济的低迷伴随着就业市场的不景气,行业的冷气向下传到了每个人的身上。想到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要持续顶着下行的压力,不由地收紧了手头的开支,很多人讨论的「消费降级」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外界的环境总是难以改变,如何在飘摇之中把握住自己的生活成了维系良好心态和生活质量的不二法门。回首这一年,撇去糟糕的环境,还是能发现那些令人欣喜的片段。又因处于阴暗的色调之中,这些珍贵如琉璃般的琐碎片段愈现出晶莹的光辉来。

一次出差

把时间拨回 5 月,在光景尤好的时节,我得到了一次出差的机会。目的地是成都,在那里花上三两天听报告和会议。成都是我不曾去过的城市,又由于这是我第一次公干外出,不论是食宿还是交通,整个行程充满了新鲜感。

任务完了后,剩余的时间虽然不多,也能让我们一行人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流连。于是览灌口、登青城、访草堂,犹嫌行之不足。至于临别前夜,一场夏日的豪雨将我们困在锦里的一条回廊下,我又何忍就这么匆匆离去呢?希望来日能专有时间故地重游,以补我的走马看花之过。

行在两都之间

9 月末了,匆匆了结了手上的项目后,得到了稍得喘息的一段时间,便和同伴盘算着外出游玩。天津与西安间的机票很是实惠,我与同伴就计划乘铁路至洛阳,再至西安,最后乘飞机返回。

几年来在大江南北穿棱,飞机已经坐得惯了,早没有了当初的新鲜感。而铁路所带来旅途惊喜却从不曾因为乘火车的次数消少,这大概是因为窗外的风景总是不同,车厢里偶遇的人总是不同,相互攀谈的故事也绝没有重样。我一向以为,花几天时间乘最慢的火车前往目的地,再从另一条线路返回,双足虽没有深踏入城市中,也是一种旅行,很有「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的逍遥。就在火车缓缓开动的那一刻起,是未开始旅途,已在旅途中了。当然,考虑到时间与同伴的感受,最后的选择还是更快捷些的动车。

自天津向洛阳,在华北平原上驰走,放眼四野都是平整的田地。麦苗初插,田间铺开的全是禾绿的麦子。从车窗极目向最远眺望,只能看见田地伴着房屋消失在地平线前,望不见半点的山,从未到过华北的人是绝难想象这样的景象的。一路上我饶有兴致地持地图比照途经何处,将近郑州时,列车轻轻一甩,奔流的黄河被抛在了后头,我意犹未尽地向后追望,只能依稀觑见铁桥的桁架了——原来黄河那样的窄。

入郑州境内后转而西行,景色已大不相同,不待片刻,已置身于群山的环合之中。我按图索骥,向南找寻,遥遥地在群山中兀自高出的大概就是嵩山了。过了不少隧道,眼前明朗开阔起来,现出一片群山环抱的平原,就到了洛阳境内。在到达洛阳站前,列车会横穿过伊河,这里是眺望伊阙的绝佳位置。藉着钢桥的高度,向南望去,就能看到伊河水迎面汩汩而来。在河水的末梢,两岸的山石相对而出,紧紧夹住中间的伊河,如同汉宫门外的望阙,的确不负伊阙之名。

从洛阳向西安的路途最为有趣,这段路程向西而行,正处于黄河「几」字形的右下一折。北有黄河相拒,南又有秦岭相屏,于是铁路只得架设在黄河与秦岭间狭窄的山麓上。列车近乎贴着秦岭而行,仿佛伸出手就可以掬得山中的一捧青翠。向北望去,山峦陡然高耸起来,密匝匝连成一片台地,迎面一侧刀劈斧凿般平整,这石壁屏障就已经在山西境内了。秦岭的山麓也向石壁延展,灭失在不远处。石壁与山麓之间似乎有一条幽幽的沟壑,尽管目光不可及,但我知道黄河就在那里静静地流淌。

历史上多少次西都与东都的交替兴废,多少逃亡的君臣,多少不果腹的流民,都沿着黄河奔走在这条故道上。在这条交通要道上堆积着多么厚重的历史尘埃,凡是途经此地的人,谁能没有「山河表里潼关路」的感怀呢?看着窗外忽闪的景色 ,「坐地日行八万里」之感自不必说,行走在两都之间,尤难得的是更多了一层「一篇读罢头飞雪」的黍离之情。

我是喜欢对着窗外发獃的无聊人,无论心中如何翻涌,在旁人眼里大概都是一路上平静望着窗的痴人。洛阳、西安的诸多名胜,前人之述备矣,可这路途中的风光却少有人论及,于是就由我这样的无聊人录下无聊景与生发的无聊情。

徜徉于书市

在天津的过去三年,由于新冠的影响,我再没有去过旧书市,今年终于得尝所愿,又能把周末的时间浪费在淘书上了。

上大学初来天津时,旧书摊大多聚集在古文化街前的广场上,书商与购书者人头攒动,书籍品类琳琅满目。在这样的集市里淘书,不仅需要一双慧眼,更要有一双快手,必要时还需一幅硬心肠——犹豫不决正将书放下时就被人购走是常有的事。几番轮转变迁,如今的古文化街,只在玉皇阁附近有几家铺面还在经营旧书,周六例行的书集也已经不复。由于铺面的租金,这几家旧书的价格甚高,失却了那种淘书的乐趣。

在这种境况下,今年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天津的旧书店。T 君也是爱书之人,他读的书远比我多,对于书的眼力自然也比我好,而他在天津的年岁没有我长,对天津的书店不如我熟稔。于是在周末时,屡屡是我带着他穿棱在天津的大街小巷,南大书屋、古籍书店、肆拾贰书房,不一而足。

令人失望的是这些书店大都不对我们的胃口,只有鼓楼西街的旧书集值得一观。每周六早晨,书商与旧货商都会聚集在此,摆开地摊招徕顾客。虽然集市规模已经小了许多,更是有古玩、二手衣帽类的摊位杂厕其间,但我还是愿意花上半天时间在其间寻寻觅觅。书摊上的旧书大多很便宜,贵者也不过 10 元左右,找到好书所带来的欣喜心情更是远超过可计的价格了。

三两周就往鼓楼西街一逛成了我的习惯,经由我的绍介,每去书集时也总要和 T 君搭伙。周六时起个早,乘公交至西南角,买上一份热腾的煎饼粿子,边走边吃,这就开始逛书集了。

有的书商并不了解书,只会用诸如「一版」「初印」「某某年」一类词衒人耳目,助他拉高价格。另一类书商则自己也爱藏书,对摆开的书籍如数家珍,若是谈话投机,甚至直愿送予知音。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书之间的关系,也是我爱淘旧书的缘由之一。

今年在书集上前后买入了近二十册旧书,很大一部分都还没有时间认真翻阅,不得不说淘旧书也是一种慢瘾。今年购入的诸多书籍中,最合我心意的是一本《新旧约全书》。

初次在书集上遇见它时,正躺在塑料布角落,布面精装,灰暗显得有些陈旧的封皮不惹人注意。我随手翻开,一眼就喜欢得紧。虽说是近代影印,但底本是民国的好版本,铅字既清晰又美观。再仔细检查内容,不是文言、方言这类更有趣的版本,是最为通行的和合本,但也不失它的价值。我当下就想买下,转而又心想价格不会便宜,便倖倖地舍之而去。

过两周后,我又在书集上遇见了它。我心中犯疑:估计是价格太高了,这么漂亮的书都没被人买走,于是我又错过了它。此后数次,我在书集上都没有找到是书,但它却频频入梦,我屡屡懊悔于竟不及问价。

很偶然的一次,在书集漫步而正觉无有「书获」时,它竟又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我作镇定状上前询价,卖家曰:「三十。」强忍心中欣喜与嘴角笑意,与卖家一阵交谈,终以 20 元收入囊中。见我有意,卖家另赠一本《红楼梦》残帙,聊以插架。

这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周折,真恍若邯郸道上的一梦。悠游于书市的乐趣,尽在其中了。

n

所购得《新旧约全书》的内页

与 T 君的二三事

T 君主修中国哲学,平时显得有些讷言。而若是谈及他的所知,他就会具有非凡的精神,带着听者在极广博繁杂的层层密网中游走,显示出深邃的思维和游刃有馀的学术功底。我与 T 君在今年因读书和初相识,一来二去间,也渐渐熟络了起来。因为志趣相投,经常一起消遣周末的时间。譬如 T 君对佛教哲学研究深,我则喜欢逛寺庙,我们一拍即合,逛完天津的寺庙又往北京去寻找。

今冬寒潮来临前,气象预报指出会有一场大降雪,身为南方人还从未体验过踏雪寻景,心中雀跃得很。我也知绝少有人愿冒严寒,周转数趟公交,到罕人迹的地方赏不知为何物的景。抱着兴许一试的态度,我给 T 君发送了消息。

「周末好像要下雪,出去散散步?」

「可以。」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只可惜天不与时,当日并未降下半星雪点,但纵是气温陡低也不减二痴人兴致,如常结伴而行。

有湖就看看湖,有芦花荡就攀折一枝芦花。一路上走走停停,行无定处,渐渐靠近了海河边。正打算登堤眺望冬日的海河,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查阅导航竟提示向后绕过,我们二人都是不愿意走这回头路的,沿小河硬着头向前寻过河处。

看着已经上冻的河面,T 君静静地说:「我们从冰面上过去吧。」时常听闻冬日坠河的新闻,我大为惶恐:「这恐怕冻不牢,还是别走了。」不知继续向前走了多远,始终没有看见过河处,我的内心也有些动摇。说是小河,倒不如说是水沟,水面仅二三米宽。眼巴巴望着咫尺的对岸,再走下去要离目的越来越远了。

T 君跃跃欲试准备渡河。我仍觉不放心,拾来砖块砸了砸冰面,的确很结实。T 君拄一根木棍一脚踏下,咔嚓一声冰面应声而裂,右足陷入冰窟,水没至胫。T 君尝试脱身,左足踏而发力,又是咔嚓一声,整个人直楞楞站在了冷风冰水之中。我赶忙伸手拉他上岸,二人相抚大笑,这真正是重演「公无渡河,公竟渡河」的乐府古题。

n

事故现场之还原

观罢寂寥开阔的海河,天色尚早,见地图上指示附近有一处名人坟墓,我们又前往一探究竟。说是名人坟墓,其实不过是近代史上的一条人名,不是什么大人物,最后长眠在一个荒僻的小村庄里。驱散了前来叫阵的野狗,又绕过窄窄弯弯的村路,没有任何指引标识,到了一片榛榛草莽之中,终于见到了一座很是高大的馒头坟。墓地破败得很,墓碑似乎遗失了,碑上的条石凿有双龙戏珠的样式,碎成了两截。立碑处用红砖封堵,显然曾经有盗洞从这里发开封土。唯有墓前的神道碑留存较好,除了少数字被凿去,内容都还可辨。

扑去碑面的污物,我与 T 君就开始辨识碑文,朗声读了起来。与检索到的资料一对照,暗笑执笔者傅粉过多、文过饰非。读罢,在墓前咄之:「这也不是什么好人呐。」

随手翻书

忙碌的一年里,都是在挤着时间看书。

欠的「书债」还是很多,也因为感兴趣的方向很多,这「债」越累越高了。许多书在读毕后酣畅淋漓,六七天内还不断回味,但在十多天后,多半不记得细节了,很是困扰。不敢细数到底读了多少,因为常觉得许多书和没读一样。苦于此,我开始尝试写题纲,记录下关键内容。

最早尝试的记录方式还是传统的纸笔,除了一部分珍贵至不舍污损的书籍需要将原文另相誊抄出来,其馀书籍都可以边读边批注,很是畅快。但在整理内容时就开始头疼了,因为将其电子化实在太费时费力,再由人的惰性在,慢慢就坚持不下去了。

后来我又尝试了适合 Android 端的工具链。用白描做 OCR,将原文扫描成转换成文字;用 flomo 整理素材、汇总笔记,使用起来会很像上世纪历史学者做的卡片;有空的时候将 flomo 上的内容整理至 Notion,梳理文意后做成读书笔记,分类归档。

以上这一套步骤看起来比较理想,但 Notion 的网络问题导致整个方案只能被弃用。Notion 在国内连接时能时不能,几乎令人抓狂,我很难容忍这样的不便。

寻寻觅觅之下,我对思源笔记寄予了厚望。惜其功能还不够完善,实践我的读书笔记计划是我新年里很大的一个愿望。

信手涂鸦

好几年前写过一段时间隶书,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坚持下去。技痒之下,置办了笔墨,又开始复健起来了,这也是今年值得一记的事情。因为中断太久,索性从头开始,从篆书写起。

一整年都在与《王福庵说文部目》《峄山碑》两帖周旋,每天花一两小时,写完一两张纸,不觉间也已经写了 500 张纸了。长时间坚持一件事不容易,练字则有一项优势,当年末抚着这一摞纸时,会欣然得意于时间用在了实处。翻看最初页的最初字(写字人一般羞于看太早前的字,此时大多会瞄一眼就脸红着将纸盖上),再翻看最末一页的最末字,一相比照,点滴所用之功与偷下的懒就都能了然于心了。

其实在以前,我是不太喜欢《峄山碑》这一路的篆书的,总觉得过于板正,更偏好生动的清篆。也是在一年的临习里,逐渐领悟到秦篆点画中的流利婉转之美,甚至打算推翻原来的练习安排,在《峄山碑》完了后直接跟进具相似风格的《三坟记》。秦篆是一个很好的学书切入点,打好基础后可以向后找李阳冰,攻铁线篆一路,也可以再向后找到清代,学大家蜂出的清篆,还可以上溯三代,写各种钟鼎彝器。在我以前的概念中,篆书是一种内容不多的书体,而到真正钻进去了之后,才识乾坤之大。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最初的目的是以篆书作为基础,那么我应该换下一种书体还是随喜好继续在篆书上下功夫呢?这个问题可能还会困扰我很长一段时间。

识篆、写篆,自然还不能漏了篆刻。一方青石,两只刻刀,今年我在这上面也花了些时间。从梳理印学史、识别各个流派的风格,到操刀临摹,再到尝试创作。不得不说,金石的质感完全不同于纸墨,对理解「碑」很有帮助,诸碑学大家也从中取法很多。但篆刻的步骤毕竟更繁琐,花费时间更多,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还是将时间让渡给了写字。友人求印,却之不恭,成了我后半年中少许动刀的时候。我也有临摹百方汉印的大愿望,不知来年是否有机会。

n

朋友再三索求后为其治印一方

阳台上的农夫

开春的时候准备了一些种子,做起了阳台上的农夫。种下的品种很多,包括番茄、向日葵、菊花等等,但在回忆一整年的打理时,只有番茄和向日葵的结果让我觉得不至于白费工夫。

初春时播种后,满怀期待等待种子萌发就是极有趣的过程。再至小苗抽条时,无论何人都会惊异于一天一变的生长速度。也是在这时,看着一丛丛绿叶,便能将人从每日近重复的碌碌工作中抽离出来,得到一种踏实度过一天的感觉。四五月里植物的生长很快,在番茄长至近一米高时,我就开始着手搭构爬架好让藤蔓有所攀附了。碍于阳台逼仄,我将绳子的一头系在阳台顶晾衣的横杆上,另一头系在根部附近的铁栅栏上,就这样立起了四根竖直的爬绳。

我为番茄的设计果然不负期望,在夏天到来前,已经为我撑起了一面绿幕。这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半蹲在这绿幕下,看阳光穿过一层层绿叶,翻动黄绿的色彩,又在风儿来时,扑楞闪烁。再过一阵子,番茄藤上就开始长出穗子,开出一朵朵小黄花了。这时候更要手脚勤快,为花授粉。每日都要轻轻摇动爬架,让花粉都散落下来,这活原来是交给风也可的,只是我不想将一年的收成全委之于天时。

未着粉的黄花在几天后就会干瘪,从花柄处脱落去。着粉成功的小花虽也会干瘪,却不会脱落,再过上几日,就会长出鼓鼓的圆球来了。气温也会影响植株的授粉,今年夏天尤其炎热,播种时间又迟,盛花时赶上了气温最高的时候,收成大减。

再细心养护上两月,就会见证着果实一点点膨大,再由绿转黄,最后变成讨人喜爱的大红色。透过阳光,晶莹的果肉很是馋人。终于将馋意忍到深秋,一边收拾枯枝败叶,一边也将全部果实都采摘下来。把一年的收获罗列盘中,仅有一握,看来全不能以树上的果实作为回报,其间的乐趣或可作为今岁的冬藏。

n

n

n

四株番茄、两个品种、一年的收成

些许小收藏

交换明信片、收集各地的邮戳也一直是我的爱好。我无法亲身走遍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明信片、邮戳能给我带来中一种正在周游世界的慰藉,对方亲手投递的郑重心意也让我很是感怀。

在今年的「邮获」中,特别喜欢从芬兰寄来的两张邮票,很有艺术感,符合一些对芬兰的「刻板印象」。白俄罗斯的邮戳很有特色,上面带有一些图案,不太好辨认,似乎是丰收的作物。粘贴的邮票也都是蔬果一类,大概白俄罗斯也是以农业为本的国家。从立陶宛寄来的这一张明信片是在年初抵达的,这位朋友在信上自哂现在身处俄乌战区,不知道能不能顺利投递,祝愿平安。

n

也有朋友在各地游玩时给我寄来了明信片,感谢他们常常挂怀于心,帮我丰富这点小爱好。

除此以外,亲身走过的地方也免不了集盖邮戳。西安是旅游业发达的大城市,仅鼓楼下的邮局就有六七枚风景戳。精力所限,只将游览所及的顺手纳入帐中。

n

琐谈

在动笔以前,冥思苦想了很久,年终总结该是什么样的文体,是一篇报告?还是记叙文?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在想了很久之后,干脆直接回忆起一整年里印象深刻的事物,把想到的情景记录下来。最后又删删改改几遍就成了这个模样,可能潜意识里也有些效法《朝花夕拾》的影子。

我不愿意用粗笨的数字和长长的清单概括我的这一整年,只是摭取了几个自觉动人的片段。这些片段散落在过去一年之中,我以为生活的滋味也大多蕴藉在诸般琐碎的日常里。追忆这些日常所发生的当下,或快然或怅然,我很有动手将其写成长文的冲动,这当然也是写博客的初衷。可后由于半年里又为俗务缠身,忙忙碌碌之馀就是精疲力尽,实在没有气力再用向案头,这是过去一年里一大遗憾。

每逢年末岁初,许多人都会将去年的计划与今年的结果两相比对,通过一个百分比来衡量今年质量的高与否。诚然,我在文章里也这样做了,但是我还是要提醒自己,一年的总结不是做一整年的盘账,只盯着最终的出纳时,容易错过了相逢的人与事。「疫情时代」的生活教会了许多人如何去珍视自己眼前的、当下的、拥有的,这当然不是「含光浑世贵无名」的遁世哲学,而是在忙忙碌碌的现代生活里寻求究竟在为何而忙碌,这样的忙忙碌碌总好过庸庸碌碌。

旧的遗憾到了新年就不再是遗憾,就是踏着向前的新目标,大踏步向前吧。愿新年胜旧年,愿 2024 年世界和平。感谢今年里光顾敝站的朋友们,也感谢看到这里的读者们,祝愿新年快乐,祝新年日新!就以年末的大雪作结吧。

n

n